- 广东韶关鱼类重金属超标 当地仍食用偶尔拿去卖
当地村民知道污染也在吃
据了解,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研究组庄萍博士在李志安研究员的指导下,调查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矾洞村不同地点3个养鱼池塘的水、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并分析测试了6种常食用养殖鱼体内4种组织器官中铅、镉、锌、铜等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探索矿产开发对当地水体及鱼类的污染并评估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
所调查的鱼类包括草鱼、鲢鱼、武昌鱼(6.69,-0.01,-0.15%)、大头鱼、鲫鱼、鲤鱼。结果表明,鱼的不同组织器官积累重金属的能力有所差异。与其他鱼相比,鲫鱼的小肠能吸收积累大量的铅、镉、锌、铜。在所调查的鱼类中有61%样品的食用肉中铅含量,超出了国家和国际粮农组织规定的最大允许值;有28%的草鱼和鲫鱼样品的肉中镉含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最大允许值。
其中鱼类的肝脏对重金属富集最严重,研究样本中,有一个鲢鱼的肝脏能积累铜超过1000毫克/千克。而我国农业部制定的标准中,该指标限值为50毫克/千克以下超标约20倍。
庄萍介绍,尽管当地人也知道环境存在污染,但依然还在食用这些鱼,偶尔也会拿到市场上去卖,但数量不多,多在本地消化。
重金属污染源头是矿山开采
据了解,庄萍博士取样的三个鱼塘位于一个尾矿的下游,尽管矿区设置了拦泥坝,但遇到下大雨等情况,依然会有污染物被冲刷下来,继而进入河流污染下游地区。
这三个鱼塘会不会是极端的个案?庄萍说,在大宝山地区应该有一定普遍性,最初她们去到了其它村取样,甚至连活鱼的样本都找不到。对当地的水和土等环境进行测试发现,鱼塘里面的淤泥是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将鱼塘的淤泥运走能不能解决污染呢?如何才能将其治理好?对此,庄萍等团队研究认为,处理鱼塘淤泥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源头还是采矿。只要还在采矿,即便采取处理措施,现有技术也无法杜绝污染问题。“我们正在申请研究解决方案。”庄萍说,当地政府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些村落已经搬迁,有些地方已开始治理,但采矿依然还在继续。

关于文章【广东韶关鱼类重金属超标 当地仍食用偶尔拿去卖】评论
您可能会感兴趣的新闻资讯
- 秘诀分享,便秘了怎么样能快速排便?2022/02/15
- 吴志强十四年如一日 客户至上是他多年坚守的信条2022/01/24
- 瑞鲨舒适口腔打破传统,开创舒适看牙新标准2022/01/21
- 星鲨D牌维生素D滴剂荣登2020-2021年度中国家庭常备2022/01/20
- 到货黑龙江后即开出首张处方,舒格利单抗注射液加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