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讯

    食品安全权威发布大众健康医药广角科研成果曝光台社会万象明星热点两性新闻奇闻趣事医界要闻展会会议
    “黄金大米”烹出诸多科研迷局
核心提示】随着黄金大米事件细节的逐渐曝光,科研监管的软肋被戳中:形形色色的跨单位、跨领域甚至跨国的科研合作,由于监管缺位和政策不完善,为交织着各种利益的灰色科研提供了寻租空间。

谁是特定利益集团

一位专家指出,如果不是“黄金大米”试验涉及转基因人体试验这个敏感话题,如果不是因为事件在湖南省被曝光,不会有多少人关注到这项原本“静悄悄”进行的跨国科学研究。

世界范围内研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促使科学研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前披露,光是该委员会拨付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就由上世纪80年代的300万元增至2010年的3亿元,20多年间增长了100倍。

但是,“黄金大米”事件揭开了跨国“灰色科研”的一角。这类科研多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安全性、有效性都还不够确切,或者涉及重大伦理风险,但在各种利益驱动下,在监管的灰色地带或盲区悄然开展,并常常引发争议。

2000年12月,美国《华盛顿邮报》曾登载一篇题为《挖掘农村DNA富矿》的报道,揭开了中国基因外流的盖子。该报道披露,自1995年以来,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裔研究人员徐希平,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生物企业的资助下,在中国安徽省大别山地区农村居民中采集血样,这些血样被送进哈佛基因库,用于对哮喘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研究。

报道披露的结果震动社会和学术界。为狙击基因流失,2003年,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医用特殊物品不得随意出境,违者将遭处罚。

研究人员指出,这起知名的基因流失事件和“黄金大米”试验如出一辙,都是以科研的名义开展跨国合作,都受到美国NIH的资助,不同的地方是,哈佛大学课题组直接参与了采集血样,并收获数目不菲的研究经费,而“黄金大米”的研究则更多交给了中方合作机构。两者的模式比较相似,都是境外提供科研资金,境内的科研机构提供试验对象和样本,都受雇于特定的利益集团。

本文导航
相关标签
[黄金大米][疾病防控][转基因]
(责任编辑:吴亚男)
凡未标明原创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该信息有何疑问,请直接联系编辑QQ296312(同时接受各类形式的稿件投稿)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