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讯

    食品安全权威发布大众健康医药广角科研成果曝光台社会万象明星热点两性新闻奇闻趣事医界要闻展会会议
    “黄金大米”烹出诸多科研迷局
核心提示】随着黄金大米事件细节的逐渐曝光,科研监管的软肋被戳中:形形色色的跨单位、跨领域甚至跨国的科研合作,由于监管缺位和政策不完善,为交织着各种利益的灰色科研提供了寻租空间。

科研底线何以屡被洞穿

为何“灰色科研”会堂而皇之地存在?有学者向记者介绍,“灰色科研”能以各种面目和形式存在,与经济利益诱惑、学术论文和成果压力等密切相关。当下,各大学和科研机构对学者科研成果过于功利化和评价简单化,只认发表论文数、有哪些成果获奖,多中心合作也有加分,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该学者指出,为取得成果,不少科研工作者围着科研经费转。在这种情况下,像美国塔夫茨大学科研人员携带资金、项目来华寻找合作,其实是很受欢迎的,也很容易敲开顶级科研机构的大门。

中国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逮晓波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黄金大米”事件提醒我国科研工作者,在与国外合作研究时,不能过于盲目,需要恪守科研底线。同时她呼吁,应该针对科研工作者开展伦理学教育,清晰地告知科研工作者,哪些研究是不能碰的,哪些属于前沿性研究,是鼓励去做的。

第二军医大学张黎明教授认为,“黄金大米”监管暴露的问题,提醒应建立第三方学术和科研项目审查机制,这样可以堵上内部审查的漏洞。科研工作者虽然要自律,但仅有自律是不够的,还需要规范科学伦理的法律法规和完整的监督体制。“黄金大米”事件中折射的科研不端行为问题值得深思和重视。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营养食品所、浙江省卫生厅和湖南省疾控中心均给课题相关负责人开出了“沉重的罚单”,这是给众多从事跨国“灰色科研”的研究者敲响的一记警钟。

相关标签
[黄金大米][疾病防控][转基因]
(责任编辑:吴亚男)
凡未标明原创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对该信息有何疑问,请直接联系编辑QQ296312(同时接受各类形式的稿件投稿)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