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查看更多健康资讯
待身体保持稳定,挺胸伸直脊椎微收下巴,向上伸直双脚,眼神平视前方,停留3至5个深呼吸。
一份均衡的早餐中应包含谷类、奶类、肉类、豆制品以及水果、蔬菜等几大类食物,以保证充足的营养。
性平味甘,有滋阴作用。清虚劳之热。故对肝肾阴虚,或阴虚内热伴手足心热,或烦热不安,或头昏腰酸、月经紊乱不止,或烘热汗出、舌苔光剥者,最宜食之。
功效:祛湿除困、清热解毒。材料:鲜土茯苓适量、白茅根80克、红枣10个、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做法:各物分别洗净。土茯苓切块;茅根切段;红枣去核。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促进脾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除了充足的睡眠与规律的作息外,午睡在保障身体健康、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午呆在室内睡一觉,可以补足精神,保证下午正常工作生活。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
山药味甘、性温、无毒,可益气养阴,广泛应用于肺、脾、肾诸脏之不足。其内含淀粉酶、黏液质等物,淀粉酶可帮助消化液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而黏液质则在体内分解成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二者可起到消食、健脾的作用。
将锅洗净后放入少许油。烧热后,放入适量蕃茄酱煸炒出红油,加少许汤水,放入少许盐和白糖;烧开后,放入青椒、山药丁、略烧沸一下,再放入鱼丸,待烧开后淀粉勾芡,淋少许熟油即可。
小儿出现出虚汗,首先要及时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对于生理性出虚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导致高热的因素。此如,孩子睡前活动量过大,或饱餐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夜间出汗。
中医学认为小儿虚汗多与体质虚弱有关。当孩子体虚时,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致使皮肤汗孔开闭失调,不能收敛汗液,汗就容易流出。往往表现为白天活动时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家长要注意调整饮食,促进小儿食欲,增加蛋白质、脂肪及糖的摄入量。必要时可采用中医中药调理脾胃不合。
将人参用清水洗净,切成薄片;母鸡宰后,洗净,剁去爪,放入开水锅中氽透,捞出控去水分;锅内加入猪油烧热,放入葱、姜炒出香味,加入料酒、高汤、盐、味精,待汤开几次之后,拣出葱、姜,倒入砂锅内,再把母鸡及人参放进锅里,用小火炖至肉烂,撇去浮油即可。
对于更年期出虚汗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饮食来调理,更年期女性之所以会出汗,主要是因为内热导致的,所以在食物的选择上,建议吃一些清热去火的食物,比如西瓜、丝瓜、梨、百合等食物,可以起到很好的止汗作用。
五倍子粉:取五倍子粉1.5克,用温开水调湿,用胶布固定敷肚脐,每天更换1次。五倍子可起到收敛固涩的作用,肚脐是神阙穴的位置。中医认为,神阙穴是先天真息的潜藏部位,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为保健要穴。
新妈咪虚汗多时,水分和盐分丢失很多,一定要及时补充,必要时还应补钙,以免造成体内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切不可惧怕出汗而减少汤汤水水的摄入,否则会影响到哺乳,甚至影响到乳腺的健康。
这道药膳可以补气固表,同时补中和胃,对于气虚者有一定的敛汗作用,对于产后虚胖多汗的妇女以及体弱的老人尤其适用。早晚时间,饭后尽量多散步,随着运动量的加强,身体内部的调节能力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各项机能恢复正常,减少出虚汗的情况。
黄芪15克,羊肉90克,桂圆肉10克,山药15克。将羊肉用沸水稍煮片刻,捞出后即用冷水浸泡以除膻味;用沙锅将水煮开,放入羊肉和3味药同煮汤。食时调好味,可饮汤吃肉。
黄芩9克,茵陈15克,黄连3克,米仁12克,生山栀9克,生大黄9克后下。水煎服,每天一剂。
做法:大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30分钟,苦瓜洗净,除去瓜瓤,用冷水浸泡后捞出,切成丁。锅置火上,加入冷水,将大米放入,先用大火煮沸,加入苦瓜丁,然后改用小火熬至粥成,加入白糖调味即可。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净备用,在锅中加入适量水煮沸,将所有的材料倒入水中,加盖盖住,用大火煮沸后,再转小火熬制大约1小时。熄火后将所有渣过滤后,放置待凉即可饮用。
做法:菊花除外,其余材料加水2000cc。泡半小时,大火煮滚后转小火再煮半小时,最后加入菊花,焖约5分钟即可饮用,2天内喝完。
大量喝醋对肠胃刺激太大,但稀释的醋对减肥可是非常有利的。醋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某些酵解酶类,以及各种不饱和脂肪酸。常喝稀释醋能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血脂、中和毒素、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生态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