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查看更多健康资讯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过后,潮湿炎热的天气必将随之而来,防暑祛湿刻不容缓。到底该如何安然度过暑伏天呢?大暑养生保健关键要祛湿,最好多吃冬瓜、薏米、茯苓、山药等食物。
做法:猪肉洗净切块、焯去血水备用。薏苡仁、扁豆、陈皮洗净,冬瓜(连皮)洗净切块,生姜切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砂仁6克、陈皮1/4个、鲫鱼300~400克、芫荽4棵、生姜3片。砂仁打碎,陈皮浸泡去瓤,芫荽洗净,鲫鱼宰净,去鳞、肠杂,置油锅慢火煎至两边微黄。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个小时,调入适量芫荽及食盐和生油便可。
最后加入陈皮、生姜熬制五分钟,去除鲫鱼的腥味,起锅的时候再放入香菜,起到提味的作用。
山楂扁豆汤,其实是将鸭胗这些洗干净,同时利用文火慢炖,通过这种方式来熬制,熬制之后不仅香甜可口,气味儿醇厚,还能够帮助健脾化湿,同时也是一种夏季可以食用的美味。
将黄鳝活杀,去内脏,洗净,切段,用开水焯去血腥黏液。鸡内金,怀山药洗净。起油锅后,用姜炒鳝肉,加黄酒少许,再加适量清水,转入砂锅内,加鸡内金、怀山药和生姜,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l小时,加精盐、味精后再煮一沸即可食用。
取粳米100克,淘净;粳米100克、茯苓粉20克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调至武火将水烧沸,水开后转用文火熬至糜烂,然后加入盐、生姜粒若干,搅匀即成。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根据口味可加入红糖。
茯苓15-20g,薏米20g,生姜3片。茯苓、薏米用清水略洗一洗,放一碗半水,浸泡30分钟。加入生姜,点火,煮开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水差不多只有一碗时,关火,趁热喝。第二次喝的时候,继续加一碗水,煮开后煎20分钟。还可以再喝一次,继续加水,煎20分钟。
先将水鸭肉用清水洗净血污,斩件;薏米用铁锅炒至微黄;莲子肉洗净;怀山药用水稍浸;陈皮、生姜用水洗净。将全部用料一起放进汤煲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煲两小时,调味即可。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是祛湿要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取该穴道的时候,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胀为适度。
药材稍浸泡;蜜枣去核;鲫鱼煎至微黄,溅入少许清水。一起与生姜下炖盅,加入热开水250毫升(约1碗量),加盖隔水炖约1个半小时便可。
白术具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止汗、利尿、安胎的功能。《本草汇言》中记载,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白术能改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易泄泻等症状,黄疸、容易出汗、水肿之人以及小便不利者亦可使用。
玉米: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尿路结石或是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
五花祛湿茶其实主要是由金银花、木棉花、鸡蛋花等等构成的祛湿茶,金银花和木棉花主要有去火的功效。
一般体内湿气重的人都有一些固定的生活习惯,比如喜欢吃油腻的食物,不爱运动等。不爱运动,就很容易使湿气积聚的体内,会引发身体各种疾病。而通过运动就能适当地缓解压力,使身体的各器官运作都得到有效促进,加速体内的湿气的排出。
取锅,将陈皮先放入水中煮,先用大火煮开以后改小火再煮一刻钟左右;然后用烧开的水烫一下猪骨,并放入陈皮汤中熬煮半小时;
乌梅茶,乌梅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生津等功效。枸杞防暑茶,将枸杞10克、薄荷3克、五味子12克、菊花6克加盖闷泡10分钟至味道渗出即可饮用。此饮品能补肺生津、治暑热烦渴
豇豆性甘、淡、微温,归脾、胃经;化湿而不燥烈,健脾而不滞腻,为脾虚湿停常用之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利湿、通利小便的功效。《滇南本草》中记述其“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现代研究发现,豇豆含蛋白质、脂肪、淀粉、碘、钙、镁、维生素B族等成分,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薏米100克、白果50克、糯米1杯、白砂糖适量。洗净薏米和白果肉,用清水泡半小时备用;糯米淘净;将适量清水倒入煲内烧开,放入糯米、薏米和白果,煲至熟烂,加入白砂糖调味食用。
洗净各物,将清水倒入煲内烧开,放入所有材料,小火煲一个半小时便可饮用。清热利尿、消肿祛湿、降血压、降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