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称高考安检似检疫未必能防作弊
“协同作弊”为何屡禁不止?
今年吉林省将实施“史上最严”高考安检,金属探测仪一响,即便只是文胸后面有两排金属搭扣,也将被拒之门外。
不用说,最严安检是为了防止高考电子设备作弊。但在笔者看来,如果不打破高考利益链,消除制度上的根源,各种技术上的“严防死守”,都很难真正治理高考考场作弊。
高考考场引入屏蔽仪和金属探测仪已有多年,据称主要是打击高科技团伙作弊,但引进这些技术手段以来,高考考场作弊现象似乎没有由此减少。比如,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被曝疑似泄题,后查明是考生将手机带进了考场,用手机拍照外传,而当时的考场就有金属探测仪。对于有探测仪,却可让手机大摇大摆进入考场,考试组织部门至今没有解释。
其他一些省市也在探测仪的功能上大下功夫,但问题是操作探测仪的是人,如果打通人这一关节,经过“最严”的检测进入考场后,不是反而让监考人员放松了警惕吗?
从近年来曝光的高考作弊案例分析来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考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考生、社会、家长,以至于当地教育部门都卷入其中。由于各个环节都被打通,里应外合,所谓的技术防患和严格监考,最终都形同虚设。
对于考生、家长、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协同作弊”,有人认为这是诚信问题,丧失了基本的诚信底线。但从本质上说,这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教育部要求考生在考前要签诚信承诺书,可有多少打算作弊的考生把这纸承诺书真当一回事呢?高考考场作弊屡禁不止,主要与三方面因素有关。
其一,对高考作弊的查处不严。客观而言,高考作弊的处罚力度近年来虽有加强,可还是存在地方政府部门自行组织调查、问责被淡化处理的问题。有舆论认为,这是因为我国缺乏一部《考试法》,导致考试作弊处理无法可依。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依照作弊的性质,完全可适用现行《刑法》的条款追究作弊者的刑责。作弊没有得到严肃处理,在于没有对每一起作弊事件,都按照司法原则,启动司法程序调查处理,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的,几乎都是当地教育部门,而教育部门作为考试的组织方,本就对考试作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是被调查对象,而不是调查者。
其二,高考牵涉到地方的高考利益,形成了高考利益链条。我国实行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抓当地的升学率,主要就是在省内瓜分高考蛋糕,很显然,如果本地考生高考成绩好、升学率高,地方政府脸上就有光,这也是一些地方在高考监考中并不严格,甚至有教育部门官员主动参与集体作弊的原因所在。在这种环境中,有多少考生、家长会认为作弊是羞耻的呢?针对这一现象,曾有建议希望高考实行异地组考,但采纳这一建议的地方并不多。
其实,要破除高考的地方利益,关键在于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实行考生基于统一测试成绩的自主申请入学,大学自主招生,这就把高考变为社会化考试,把招生录取变为考生和学校之间的双向选择关系,与地方政府无关。实行这一入学制度,高考的地方利益也就不再存在。
其三,我国大学没有现代学校制度,大学教育教学普遍实行“宽出”,一名考生经过作弊考出高分,被大学录取后,不出意外,将顺利获得大学的毕业证书,这就是所谓的“一考定终身”。这显然让作弊的效用极大,如果考生作弊后,他拿着成绩去申请大学,大学要考察他除这一测试之外的其他能力与素质,比如中学的学业成绩、中学的特长表现、大学的面试成绩,这一测试成绩就无法派上那么大的用场——在目前的录取体系中,这一分数是所有大学录取的重要依据——而且可通过评价他的其他方面素质,还原其真实的能力;如果他被大学录取,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达不到大学的培养标准,将被淘汰,还有多少人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去作弊?
所以,防患高考作弊,技术路线是不太能走得通的。只有严厉调查、严肃处理每起高考作弊事件,追究责任,才能更具威慑力,另外,要纯洁高考环境,必须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只有降低一次考试在升学评价中的作用,不再一考定终身,才能遏制高考作弊的冲动。
- 1. 媒体称高考安检似检疫未必能防作弊
- 2. “协同作弊”为何屡禁不止?

关于文章【媒体称高考安检似检疫未必能防作弊】评论
您可能会感兴趣的新闻资讯
- 秘诀分享,便秘了怎么样能快速排便?2022/02/15
- 吴志强十四年如一日 客户至上是他多年坚守的信条2022/01/24
- 瑞鲨舒适口腔打破传统,开创舒适看牙新标准2022/01/21
- 星鲨D牌维生素D滴剂荣登2020-2021年度中国家庭常备2022/01/20
- 到货黑龙江后即开出首张处方,舒格利单抗注射液加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