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丹北大被轰下台引热议 “被代表”的时代已终结
周稀银
反对
被哄的是思想自由
尽管于丹的发言有悖于某些人的心理底线,但也要学会尊重别人。你可以不同意于丹的观点,但请尊重他人的发言权。表面上看,被哄的人是于丹,实际上哄走的不是于丹而是思想的独立与自由。
粗暴地哄一个人,让北大校训为此蒙羞,并非仅仅北大之悲哀,它标志着中国大学精神的迷茫和缺失。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学精神的迷失意味着民族精神的沦丧。重新塑造真正的大学精神,是中华民族兴盛的根本之路。中国高等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症结在于大学缺失了思想自由。
话又说回来,于丹的观点即便让你听起来不舒服,你大可一走了之,没必要哄人下台吧?须知,中国自古是一个宽和谦卑的民族,不论是儒家的“大德敦化”的“和”,还是庄子“相忘于江湖”的“忘”,抑或老子“后其身而身先”的“后”,均成就了中华文明虚怀若谷的胸襟。北大学子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下,更不消多说。
这些年来,一股“于丹热”,其中有褒有贬,是什么使得于丹变得这么红火呢?其实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性,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平衡。尽管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以“于丹热”为代表的古典热潮,对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功不可没的。可见,对他人的独立思想没必要动辄上纲上线,哄人下台更是肤浅之举。
人天生一副大脑,大脑的天性就是思想,于丹概不例外。最近这几年,陈寅恪先生主张的“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而这种追捧,恰恰证明我们缺失了“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中国高等学府的表现最能证明这一点。
一言概之,可以看不起于丹,但请尊重思想自由。这是因为,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不懂尊重别人权利的人,根本配不上谈论素质,更遑论学术思想。相信每一个北大人都知道怎么写“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但真正读懂又能立身躬行的究竟有多少呢?
黄春景
多元表达比对错更重要
这一事件需要厘清的是:一是几个高呼的学生未必代表北大,人为将“于丹”和“北大”形成对垒显得以偏概全;二是即便有学生“轰”于丹,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仍然值得尊重,尽管我们不赞同他们的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北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喝止,并施以劈头盖脸的批判,与他们对于丹所施加的行为毫无二致。
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包容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并允许各种认知的冲突与碰撞,是比探究对错更加重要的事情。本来,文化无所谓高低对错,贵在“兼容并包”。将北大学生对于丹的驱逐上纲上线为道德和涵养的高度,不仅有失公允,也透着一股娱乐气息。如果说于丹在台上侃侃而谈是一种预设的、常态的文化剧情,那台下叫倒好的声音却像极了一声恰到好处的锣鼓点,尽管不太和谐,但剧情却因此飙分不少。
其实,完全没必要纠缠于北大学生“轰于”的对错,正如我们无法界定于丹的心灵鸡汤是否给这个社会带来了真正的慰藉。核心的价值在于,我们是否允许多元化的表达,是否允许表达过程中出现的激烈冲突的存在,是否对这种冲突秉持正确的认识态度。
基于这种文化理性,应该倡导并形成这样的文化氛围:多元价值并存互容,理性批判不失气度。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只有兼容并蓄,方能生机勃发;只有理性批判,方能纠谬回偏;只有良性碰撞,方能激发灵感。几个青年学生的激情表达,与其视作缺乏涵养,倒不如将这种情怀当做文化前进的动力。
宽容于丹,宽容北大学生,宽容他们之间的“故事”,才是文化发展应该秉持的态度,也是社会能够给予文化的最好环境。
- 2. 被哄的是思想自由

关于文章【于丹北大被轰下台引热议 “被代表”的时代已终结】评论
您可能会感兴趣的新闻资讯
- 秘诀分享,便秘了怎么样能快速排便?2022/02/15
- 吴志强十四年如一日 客户至上是他多年坚守的信条2022/01/24
- 瑞鲨舒适口腔打破传统,开创舒适看牙新标准2022/01/21
- 星鲨D牌维生素D滴剂荣登2020-2021年度中国家庭常备2022/01/20
- 到货黑龙江后即开出首张处方,舒格利单抗注射液加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