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查看更多健康资讯
认知过程,或者是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自卑倾向:有些人深信自己的容貌、身体特征、口才、学业成绩、体能状况等处处不如人。由于一向坚信不疑以致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每当跟别人在一起时这种想法就无法阻止地涌入脑海中,使其无法放松跟人交谈或交往,总觉得自己与别人有很大差距。过分在意自己的缺点也是成为焦虑症的病因之一。
充足睡眠法。以足够的睡眠消除疲劳,换取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足够的睡眠是从容应考的前提。考前如果经常失眠注意适当的作息,适时地娱乐,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就能及时排除心理压力; 合理的饮食调整,就能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默想的焦虑症治疗方法是一种调动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来表达自己的良好愿望,可以有效调节情绪,减轻焦虑。其方法是:闭上眼睛,并且去体验自己身上的紧张所在。用一种符号来代表自己体验到的紧张和痛苦,用另一种符号来代表自己放松的情感,让两种符号相互作用以消除紧张。例如,可以把疼痛想象为一块冰,而把放松想象成正在燃烧的火炉,它们相互作用,直至将冰块溶化。
青少年患者是家庭系统中的主要成员,甚至是家庭的核心。在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因此,调整整个家庭,是治疗患者焦虑症的关键。临床上也发现许多住院治愈的情绪障碍患者回家后不久又复发,在家庭环境中焦虑不安的患者到医院环境很快就改变过来。
情绪焦虑可伴发躯体不适症状。如,连续头晕或暂时失去记忆、直肠出血、脉搏加速、手掌冒汗、慢性背痛、颈痛、慢性或严重头痛、颤抖、荨麻疹、情绪过度紧张无法承受、失眠等症状。
第一,它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第二,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病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第三,它持续时间很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月甚至数年迁延难愈。最后焦虑症除了呈现持续性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外,同时伴多种躯体症状。
对于焦虑症的治疗以同情的心情去关心体贴患者协助其消除病因,对病因有正确的认识解决具体困难并对疾病的性质加以科学的解释。焦虑症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
家人要督促病人服药治疗,最好由家属保管药物。抗焦虑药若大量服用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药物由家属保管会更安全,服药是必须的,但是也要注意饮食营养补充,在生活中多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b对调节神经系统有帮助。可以多食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小麦、马铃薯、番茄、牛奶等。
有试验表明,食物中所含的必需脂肪酸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沮丧情绪,让人迅速快乐起来。鲑鱼、亚麻籽油、坚果和鸡蛋都含有大量的此类“快乐因子”。
焦虑症患者的自我护理,焦虑症患者并不会失去逻辑思维能力,所以焦虑症患者应该有意识的让自己的内心学会放松,而不是故意让自己一直处于一个紧张状态,焦虑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焦虑症患者应该多参加一些交际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建立自信心等都可以有效的缓解焦虑症状。
躯体疾病: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引起焦虑症。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
焦虑症的治疗还需要放松疗法,放松疗法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生物反馈治疗仪的检测下,进行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是为了教会患者如何进行肌肉和情绪放松。患者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呼吸调节、放松全身肌肉的方法来消除杂念。
病前性格常具有易紧张、焦虑,对困难估量过分,有不安全感,自信心不足等特点。
自我分散注意力:由于病人总是把自己套在一个怪圈圈里,迟迟不能自拔,越陷越深越痛苦。此时,患者不妨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转移自我注意力。例如: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多多进行户外运动,呼吸大自然中的新鲜空气等。
医生让你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或者让你站在自己很惧怕的异性面前,利用巨大的心理刺激对你进行强迫治疗。
每天记下自己作过的好事,不论事大事小,也要记下来,待自己回头看看时知道自己原来不是这么的没有用处;与一位理想的伴侣相知相惜,相互关怀,有了情感上的寄托也可较易脱离焦虑。
应充分认识到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因此病人不该有任何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使病人能接受活动无耐力的症状。主要是告诉病人即使增加少量的活动也可以改善精神状态和恢复自信,有利于减轻焦虑症状。
社会心理因素:焦虑症的发生多与社会背景相关,与生活事件刺激为主要致病源,如生活窘迫、工作困难、学习压力过大、人际 关系紧张等。此外,与工作失意、生意失败、遭遇意外等也有密切关系。除了这些因素外,担心不能应付面临的问题。做一件什么事儿的时候害怕失败;担心被拒绝;对死亡的恐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