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查看更多健康资讯
挥舞手臂,迈着大步,很多人认为这是精神好的表现。然而,迈大步时,往往是大腿带动小腿甩出去,脚“砰”的一下落在地上。用这种姿势走路,脚掌的缓冲力变差,容易加重膝关节损伤。而且脚伸太远,在你和身体前面并不产生任何向前推进的动力。日常走路,用自己最舒服的步幅即可。
如果是想利用步行帮助减肥,那就需要在走路过程中消耗更多热量,并保持足够的强度。选择在山路上步行,或在走路过程中加入几段慢跑,是最佳的方案。如果不想走得太快的话,每周至少有5天需将步行时间延长至45~60分钟,也可以获得相同效果。
因为在寒冷的冬季里,身体被厚厚的棉衣捂了两三个月,体温调节中枢和内脏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韧带长时间不活动,更是萎缩不展,收缩无力,极需外出踏青赏景,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特别是,春天的郊野,空气清新,枝条吐绿,芳草茵翠,鲜花斗艳,百鸟争鸣,置身于如此优美的大自然怀抱,简直令人陶醉,所以自古以来,人们最喜踏青春游。
人们行走时保持手臂静止不动和摆臂行走的代谢率有很大差异。散步时摆臂可以让行走的效率更高,相当于以加快20%的速度或身背10千克背包的速度行走。同时,正确的摆臂姿势可以起到维持身体平衡、协调步频,提高腿部动作的效果。摆臂散步时,两臂随步伐节奏做较大幅度摆动,可增强骨关节和胸腔功能,防止老人摔倒,防治肩周炎、肺气肿、胸闷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一项有关微生物的研究结果显示,经常进行中等强度锻炼,可以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包括常见的冬季疾病:感冒、扁桃体炎、鼻窦炎和流感等。
步行还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走路时抬头挺胸、双肩大幅摆动、大跨步前进,能自然拉直背肌与肩胛肌,改善腰、肩、头部疼痛。此外,经常溜达还能改善体内自律神经的操控状态,让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切换更灵活,有助于消除压力,改善睡眠,增进自信,让人更乐观。
吃完了午饭之后,可以先坐一会儿,再散步这样对于身 体是最好的,中医认为,人在上午的气血运化都属阳气,到午时 开始生阴,正是养心的好时间。国人的饮食“五谷为养,五畜为 辅”,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中午不休息,下午的精力很难跟得上 。午饭后马上睡觉不容易消化,这个时候先坐一坐,闭目养神 10-15分钟,然后再小睡一会,大约半小时左右,有助于推动血液 运行,整个下午都会精力充沛。
脾为后天之本,人类健康长寿与否,与脾胃有直接关系。而养脾有补与动等方式,饭后散步缓行,以助脾胃消化功能,这是“以动助脾”的养护后天之道,因为中医理论认为,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运动四肢就是运脾。
秋天的天气开始变得逐渐凉爽,这种风高气爽的时节最适宜的户外运动就是爬山了。值得一提的是,爬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同样可以帮助减肥瘦身,让人重新塑造苗条的身材。
科学家发现,不经常锻炼的肺病患者,因肺病发作而住院治疗的比例是热爱运动的患者的两倍。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每天步行2~4英里(约合3.2~6.4公里)是最适宜他们的运动。
不要让你的休息时间都集中在聚餐上,除了吃东西,还有更多健康的方式让你放松和增强交际能力。多跟朋友到户外散散步或者是组织一些运动式的活动,这种形式的交际会更加适合健康的生活和减肥的你哦!
下半身的静脉血很难返回心脏是因为人类的心脏离脚实在是太远了。静脉血是依靠肌肉的收缩力和血管里的某种“阀门”而被送回到心脏的,因此平躺后把脚稍稍抬高能够使血液更容易回到心脏,浮肿也就比较容易消除了。
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必要对步行做出任何的限制。但是在天气恶劣时或在会使腹部受凉的寒冷的日子里,在室外持续步行1小时以上对于身体来说是一种负担,购物时也最好将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最好预先设计好中途可以休息的路线。需要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
引起宫缩的原因很多,各种刺激和劳累以及有些食物(如山楂等),因各人体质而感觉不同。宫缩并不一定表现出痛感和出血。孕中期每个孕妇都有不规律宫缩,只是有人敏感,有人不敏感没有感觉到。 频繁宫缩的原因: 劳累;各种刺激;翻身,走路等动作。
首先,乙肝患者散步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和自身身体情况。对于正处于乙肝活动期,且各项指标都较严重的患者来说,散步要慢,距离与时间要严格控制,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再逐步加大运动量,但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即得其反。
长期坐办公室的人群,身体较胖胃酸多,饭后半小时散步有助减肥,走出亚健康阴影。
散步是所有健身活动中坚持率最高的活动,并且受伤的风险很低。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与同期活动比较少的姐妹相比,早在10年至15年前就开始实施散步计划的女性,患心脏病的案例较少。
由于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阳气渐趋不足,不少老人身体虚弱,怕冷、疲劳、腰膝酸软冷痛、气短乏力、夜尿多。所以,午间散步采阳法尤其适合有上述症状的老人。阳气不足,对健康有很多负面影响。因此,经常感到精力不济、爱打瞌睡的年轻人也可尝试午间散步,对保持旺盛精力十分有利。
随意走走停停地溜达,不能算散步。运动量过小,达不到有氧代谢,就起不到运动的效果,就如同做家务不能算做锻炼一样。健康的老年人,可按“3、5、7”原则散步,就是每天走3000米,30分钟内完成,一周走5次,心率控制在(170-年龄)/分钟内。比如一位65岁的老人,用170减去65,那他散步的心率应保持在105次为宜,最高也不过在125次/分钟范围内。运动时出点汗,呼吸顺畅,就达到了锻炼效果。
“百炼走为先”,散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健身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有“最好的运动是步行”之说。要遵循科学散步“三五七”原则。“三”指每次散步30分钟,行程3公里。“五”指每周运动5次。“七”指运动时心率加年龄为170次∕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