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你敢在医疗APP里收心意礼物吗?
说这是一个全民打赏时代,真是一点都不为过。前有微博、微信的文章打赏,后有分答异军突起卖力圈钱,连外卖小哥送完餐,APP也会提醒你要不要打赏。地铁上要钱的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过去的直接伸手讨要,进化成了弹琴唱歌表演才艺。这股打赏文化的兴起,恐怕与年轻人可爱的开放心态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
有人读微信,觉得咪蒙的文章写到了自己心坎儿里,愿意“赏”些小额现金以示鼓励。在直播平台上,一众粉丝给分享美妆技巧、游戏走位的up主送起礼物来从不手软,甚至豪掷千金。“送礼物啊,怎么没有礼物啊”——张继科这段呆萌的要礼物直播红遍微博,粉丝们不仅没有谩骂,反而觉得这位中青年干部萌得溢出了屏幕。打赏、送虚拟礼物,俨然是“朕心甚悦”的表达方式。
人们的观念真的发生了转变,知识和才华真的值钱,并且真的能换钱。
转换一下画风,让我们沿着打赏的思路,看看这些让我们一脸无奈的问题。很多人都对这样的经历深有同感,“我在医院就是个小医生,总有亲戚朋友来找我帮忙加号看病,每次帮人跑上跑下挂号缴费,看完病连挂号费都不给我,最后还因为看病的时候不能插队,被吐槽不尽力帮忙……”
“我在x地做室内设计师,某某阿姨买了新房子,通过我老妈来让我帮忙,我说设计费四千,阿姨破口大骂,不过是做个设计,又不要你付出什么,这点忙都不肯帮,现在的年轻人真是的,去了大城市被钱熏晕了头……”。
尽管知识和才华已经刷出了应有的存在感,可是付出的时间和辛苦呢?地位好像仍在尘埃里,爬也爬不起来。为什么总有人把别人的付出和帮助当作理所当然的服务?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样的微博下面,网友们的意见高度统一,“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前几日,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先生去世,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张君在世之时,正是为了医生这个群体的知识变现而不断努力。如今斯人已去,可是,在各行各业的知识都爆发式变现的今天,张君为之付出青春的这群医生们,却依然是“只要敢摸钱,就是收红包”的“过街老鼠”,无论何时何地,“帮人都得是本分”,好像医生欠了所有人一辈子的“随叫随到、随问随答”。
本来,作为一个经常帮家人朋友问病的人,很开心看到越来越多的医生在各种APP上,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本着对职业的热爱和一些善意,写写科普文章,或是回答患者的疑问。如果觉得医生帮到自己了,也可以打个赏、送个虚拟礼物,聊表感谢。可是,总有人拿这个说事儿,动不动就曝出“某某医生在网上收红包”,怎么我表个谢意却把恩公表到了阴沟里?。敢问,那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夫,大半夜的给我回复这么多字,解决了我担心得连觉都睡不好的问题,我打赏50块钱,怎么就不道德了呢?我在群里让别人帮我转篇文章,还撒50块钱红包呢;去分答里面提个问题,还动不动就要几百块钱呢。
倘若这份心意,是动辄几千上万的主动索要,是获得优待的敲门砖,是加塞儿的前提,剥夺了他人获得公平救治的机会,这样的“摸钱”绝对是违法违纪的收红包。可是,移动医疗平台上的打赏和小礼物,分明是对治了病、救了命的些许谢意,和赞赏一篇好文章有何不同?为什么要因为用户十块、二十块的主动打赏,反过头来对被动接受的医生百般苛责,让众多医生寒了心,再也不愿涉足网络,做一个热心的大夫?
从什么时候开始,医生这个群体竟然如此特殊?特殊到必须清心寡欲、无欲无求、六根清净才能活着?难怪有人发声“我国医生真是太善良了,拿点辛苦钱都感觉抬不起头一样”。的哥给你送回丢失的手机尚且能收下些许金钱,以告慰耗费的汽油和付出的善心。医生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人排忧解难,为什么必须“白费力”、必须“纯公益”?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能接受打赏,而医生在帮助人之后,收到一些表示感谢的小额心意,却会被骂得体无完肤呢?
前几日,微博上有一个视频登上了热门榜——的哥送还丢失的手机后索要100元钱,手机的主人发微博“曝光”了这位的哥,可网友的留言非但不谴责的哥,反而都在骂这个手机的主人做事不厚道。看到此处,发自内心地感到欣慰,为网友们正正的三观感到骄傲。越来越多的人珍惜别人的劳动和付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要对别人的帮助心怀感激,不再理所当然地索要他人的无私付出。这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转变了。
网友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距离一个宽容对待医生的社会,真是越来越近了啊。
医生们,全民皆打赏,而你,现在敢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