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行走不稳、言语不清?北京武警三院专家提醒:警惕多系统萎缩!
事件回顾:52岁的王大伯,两年前开始出现行走不稳,有时走路向前冲,家人自觉可能是他年纪大了,器官老化平衡能力下降的原因,也就没有太重视。但不到一年的时间,王大伯又出现了言语不清,说话的时候明明想表达一件事却老是不能顺利的说出来,而且症状越来越重,王大伯的女儿这才意识到可能是得了什么病,于是便带着父亲去医院做了头颅MRI检查,结果显示王大伯双侧豆状核体积缩小,弥漫性脑皮质萎缩,医生确诊为“多系统萎缩”。
为寻求进一步的治疗,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王大伯转院至北京武警三院神经科治疗,鲍艳春主任亲诊后以“多系统萎缩”收治住院,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和病人的自身情况,行“神经组织修复疗法”治疗,一个月后王大伯能平稳行走,言语交谈基本正常,康复效果如正常人一般,随办理出院。通过王大伯的事迹,鲍主任提醒大家:家中老人突现行走不稳,言语不畅,或精神与智能变化等症状时,一定要警惕“多系统萎缩”。
什么是多系统萎缩?
多系统萎缩是一种散发进行性的神经系统性疾病,临床表型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共济失调和锥体系统功能损害等,发病年龄多在中年或老年前期(32~72岁),其中90%在40~64岁明显早于特发性帕金森病,病程3~9年。
多系统萎缩的表现特征:
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体位变化或活动中可有头晕、视物模糊,亦可有晕厥、全身无力等症。b 括约肌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最早可出现尿频、夜尿多,也可先有性欲减退或阳痿,以后尿频、尿潴留或尿失禁,可便秘、腹泻等。c 其它自主神经受累:出汗减少或无汗,皮温低,皮肤粗糙。皮肤划痕试验减弱或消失,血管收缩反应消失。
2、小脑症状:可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后相隔一年至数数年出现,可有眼震、意向性震颤、行走不稳、小脑语言障碍等症状。
3、帕金森样症状:四肢以强直为主,肌张力增高呈铅管或瞧齿轮样,表情少,行动缓,但震颤常少见或轻。
4、锥体束及其他躯体神经受累:部分患者健反射活跃或亢进、锥体束征阳性,假性球麻痹,累及迷走背核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心脏聚停。肌肉可消瘦,有的见束颤。少数有肌紧张异常,如面肌擅搐等。
5、精神与智能变化:常情绪低落、淡漠或失望,发展呈抑郁状态。但即使是疾病晚期,智能改变常不显,少数轻微认知减退。
6、鼾声、喘鸣及睡眠呼吸暂停:累及疑核可致单或双侧声带外展麻痹,因1/3患者有异常鼾声、喘鸣及睡眠呼吸暂停,全声带麻痹可致气道梗阻。
7、感觉障碍:较少有。少数有膀胱温度觉减退或消失,个别音叉振动觉减退,或呈套式的痛温觉减退,极个别尿便感觉均丧失。
多系统萎缩的传统方法治疗“道路”受阻
过去,针对多系统萎缩的治疗并无特效疗法,一般多用支持及对症治疗。针对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常采用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从而控制症状。而针对出现的帕金森样症状,则同等于帕金森治疗,给予多巴胺替代治疗、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但大多数患者反应不佳,或疗效只能维持短时间。其他一些对症性的药物治疗也仅能够起到缓解症状的微作用。
【神经组织修复疗法】引领多系统萎缩治疗新时代
面对传统方法治疗多系统萎缩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控制病情发展的弊端,北京武警北京总队第三医院神经组织修复中心专家提倡:多系统萎缩采用“神经组织修复疗法”治疗。该疗法是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治疗技术,通过将神经因子移植到患者体内,能够从病源修复弥漫性、变性、萎缩的神经元,并且神经因子在患者病灶处还有“因地分化”的功能,能够分化出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和促神经生长因子,激活神经元的再生能力,从而补充坏死已消失的神经元,如同给患者注入新的活力般,是目前临床治疗多系统萎缩最有效的方法,临床已获得有力验证。
“神经组织修复疗法”四大治疗优势:
一:再生神经细胞
由于脑细胞受损无法自源性修复,所以一旦受损则不可逆的,而神经因子到这病灶后却能够营养病灶神经,激活自体细胞生长,快速修复、高效重组实现自我修复的功能
二:修复神经组织
神经因子到达病灶后能产生大量的神经修复因子,能快速修复衰老、损伤的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形成正确的神经元突触应答,使脑神经组织在短期内恢复正常功能。
三:疏通神经网络
神经因子还能够激活神经细胞实现自身细胞分化和自我再生的作用,实现持续分化新的神经突胶质细胞,使神经组织功能得以长期稳定正常,具有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
四:目标针对性强
神经因子自身具有识别病灶的能力,对于一些广泛性病灶的神经疾病患者,能够通过血液流通进入病灶,完善神经受损微环境,快速完成对病灶受损神经细胞进行修复与再生功能的重建。
解说“神经组织修复疗法”科研背景
武警北京总队第三医院生物科研专家组在国家卫生部门的扶持下,依托全军优势生物医学科研基地的强大实力,并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名医强强联手,率先开展了神经病学生物技术研究,结合诺贝尔生物奖研究成果,从神经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诊疗、康复多方面着手,以“修复受损神经细胞,恢复神经递传导”为研究核心,历经数十年科研攻关研制出“神经组织修复疗法”,得到了国家卫生部门和全军领导部门的高度肯定和认可,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该项技术研发的专家鲍艳春、冷贵生教授也荣获了由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学杰出贡献奖”,为有效治愈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开创了生物技术治疗神经疾病的新方向。
“神经组织修复疗法”获国家权威认证
早在2012年9月8日,《“神经组织修复疗法”学术推广报告会》就在国家卫生部新闻发布厅成功召开,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对武警北京总队第三医院生物科研课题小组的科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神经组织修复疗法”能够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会上,孙隆椿部长还代表国家卫生部为武警北京总队第三医院神经组织修复中心颁发了“神经组织修复疗法临床科研基地”牌扁。
【最新动态】中国新闻播报评:“神经组织修复疗法”走向世界舞台
9月6日,第四届国际神经再生高峰论坛在中国.南京隆重举行,国内外近千名神经再生研究专家、学者参会,共同针对神经再生研究、临床应用和治疗机制等问题展开国际性交流与合作。我国国内神经再生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北京武警三院脑病专家谢彦英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在脑损伤与神经再生课题研究分会场发表《神经再生研究成果“神经组织修复疗法”临床应用研究》报告,阐述了这项生物技术的研究背景、治疗体系及临床应用成果等,获得国际权威专家认可。为此,CCTV4中国新闻报道指出:中国神经再生研究成果“神经组织修复疗法”,已立足国际,影响世界。
专家观点:任何的疾病的发生对病人自身而言都是不幸的,对整个家庭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如何成功战胜灾难,站在胜利的终点,需要病人和家人共同的努力和扶持。所以,当家人突发多系统萎缩时,无论患者自身还是家人都需要坚强的面对,积极治疗,选择专业的医院和医生,重新走上康复的新道路。病人、家人、医生之间要建立起互信关系,以饱满的信心战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