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查看更多健康资讯
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克、炙党参10克、生地黄15克、阿胶珠10克、朱麦冬10克、大麻仁10克、百合10克、广木香6克、生姜6克、大枣5枚。本方适用于心气虚偏阴虚而兼见脉结代,或促者。
药性分析:方中用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黄芪、党参益气生血,配以当归补血润燥;川芎行气活血;茯苓、远志养心安神,又可交通心肾;朱砂镇心安神;五味子益气敛阴,以助补气生阴之力;肉桂温里散寒;半夏燥湿化痰;甘草补益心脾之气并能调和诸药。诸药共奏补气,养血,安神之功。
痰湿体质的人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食肥甘厚味生冷之物,戒烟酒,平时可以多吃点生姜,多进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顺畅正常。
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隐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内侧),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隐白穴。
宜食食物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鸡蛋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还含有卵磷脂、卵黄素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容易消化,适合产妇食用。但也不是吃得越多就越好。因为吃得过多也无法被身体吸收,会白白地被排泄出去,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所以,产妇每天不必超过4~6个鸡蛋。
脾虚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合理喂养,注意良好合理的饮食卫生和习惯。有些孩子不爱吃饭家长就要找原因,可能是喂养不当导致的,有些家长整天端着饭碗追着孩子满屋子跑,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喂养方式。
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
《本草纲目》说:“大枣气味甘,怕年,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
生梨性凉,脾虚切忌。正如《饮食须知》中所言:“多食令人寒中,损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经疏》亦云:“脾虚泄泻,法咸忌之。”清·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虚寒泻者忌之。”因此,凡脾虚之人,尤其是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切勿食用。
味酸,性凉。有健脾和胃,止呕宽胸之功。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呕吐,便秘等。
忌寒性食物。梨子、螃蟹、雪糕,脾胃不好,就不要吃太多这类寒性食物了,平时的饮食最好也以暖胃的为主,否则非但不能养好脾胃,反而损伤其健康。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情绪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创伤。
针刺: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建里等,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轮流取穴。对小儿疳积,用三棱针点刺中指第一指节掌面,以稍出血或黄包粘液为宜。4天1次,5次为1疗程。
气虚体质的人很容易疲乏,讲话声音较低,不喜欢高谈阔论,容易患上感冒及内脏下垂等病,如胃下垂、肾下垂等等,舌质偏淡,脉象偏细软。
将新鲜的黄芪还有红枣准备好,然后将两种药材一起放入锅中,随后加入清水进行煎煮,大约三十分钟之后就可以起锅服用了。需要注意的是,药材并不能够仅仅煎煮一次就扔掉,这非常的浪费,而是要反复的煎煮药液服用。
常见表现:语音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容易出汗。舌头呈淡红色,舌体显胖大,舌边缘有齿印痕,脉象虚缓。容易头晕、健忘。有的人大便正常,有的人大便稀烂,便后仍感觉“没拉完”。小便则正常或量、次数偏多。
乳鸽1只,枸杞30克,盐少许。将乳鸽去毛及内脏杂物,洗净,放入锅内加水与枸杞共炖,熟时加盐少许。吃肉饮汤,每日2次。具有益气、补血、理虚作用。适用于人流后体虚及病后气虚、体倦乏力、表虚自汗等症。
想要治疗身体便秘的情况,那么日常可以尽量的多喝一些水,不要少于八杯水。另外,最好能够在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服用一杯淡盐开水,这样能够有效的清洁肠道,并且对于干燥的粪便还能够起到软化的作用。
制法:甜杏仁打碎成泥,黑芝麻淘洗干净,倒入铁锅内。用小火炒至水气散尽,芝麻发出响声立即盛碗,稍凉后,研碎。将杏仁泥、黑芝麻、白糖、蜂蜜,倒入大瓷盆内,拌匀,瓷盆加盖,隔水蒸2小时,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