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查看更多健康资讯
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对付暑湿,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取足三里穴,也就是俗称的“老母鸡穴”,握拳轻扣两百下,以略感酸胀为度,早晚各一次,可以达到调和营卫之气的作用。
白米洗净后放入药材,加500c.c。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煮约30分钟至软烂。荷叶清热利湿、解暑生津、调理脾胃、升发阳气。
中医认为“人的脚就像树的根,树死根先枯,人老先老脚。”认为一年四季泡脚都适宜,而且功用不同,“春天泡脚,开阳固脱;夏天泡脚,暑理可祛;秋天泡脚,肺润肠蠕;冬天泡脚,丹田暖和。
喝汤最好喝豆类汤,绿豆性凉,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可以和薄荷做成绿豆薄荷汤,与南瓜一起做成绿豆南瓜汤,和米仁一起做成绿豆米仁汤,和金银花一起做成绿豆银花汤。绿豆和米类共煮,氨基酸可以互相补充。
五谷食品富含多种脾胃需要的膳食纤维、氨基酸、蛋白质等。长期食用五谷食品,可帮助脾湿患者赶走脾胃失和、虚弱等症状。
金钱草有利水通淋、清利湿热的功效。用金钱草泡水喝,可有利于及时排出体内细小结石,还能预防尿结石的复发,常用于治疗肝胆结石及尿路结石,有抑制草酸钙结石形成的作用,以及良好的利湿排尿及排石通淋作用。
淮山洗净,削皮,切滚刀块;牛蒡洗干净,用刀背刮去表面的皮,斜切厚片;红枣洗净,拍扁去核;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20分钟,转文火煲一个半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饮用。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上这些清热祛湿的中药,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之下,有针对性的使用。不能擅自服用,不然会导致不好的情况。另外就是如果身体有其他疾病,最好是不要使用,避免造成不良反应,比如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等。
冬瓜味道甘甜,清凉可口,其中富含蛋白、糖类、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粗纤维和钙、磷、铁,且钾盐含量高,钠盐含量低,微量元素适宜。冬瓜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痰、除烦止渴、祛湿解暑等功效,其功效十分显著。而薏米味道清淡,有健脾消肿,祛湿效果十分显著,还具有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
拔罐疗法对祛湿具有一定的功效。拔罐疗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它可以祛除瘀滞、消肿止痛、清热祛湿、行气活血、疏经强体、拔毒泻热等功效,可以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祛湿效果显著。
枸杞叶被中医称为“天精草”,其含有与枸杞营养成分类似的物质,枸杞叶性味甘寒,而枸杞素有清肝明目,清热舒肝的功效,为夏季清热祛湿的不二之选。
其次,别穿没有干透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的水分,吹干头发。还要避免淋雨,别让水分湿气包裹着身体。最好能够买一台烘干机,把家里的毛巾、衣服等都烘干后再穿着。
味甘,入心、小肠经,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的功效。它清热作用比绿豆弱,但利水祛湿作用更强,不但可以治疗一般的水肿,甚至可以治疗“大腹水病”,即肝硬化腹水。赤小豆一般用来熬粥或做馅。
取山药、薏苡仁各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枚,小米50克,白糖少许。将山药切细,莲子去芯,红枣去核。淘洗干净后与小米共煮成粥,粥煮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
将西瓜皮洗净、切碎,去渣取汁,再加入少量白糖搅拌均匀即可。这款凉茶有祛暑利尿的功效,尤其适合热性体质人群及水肿患者适量饮用。不过,寒性体质及胃寒的人忌用。
清洗猪腱(即猪前小腿的肉),切成大片。用水冲洗一下板蓝根片,然后把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内,猛火炖3小时,保温至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自我牵引。双手十指交叉合拢,举过头顶放于枕颈部,将头后仰,双手逐渐用力向头顶方向持续牵引5~10秒,连续3~4次,即可起到缓解椎间隙压力的作用。
萝卜性凉味辛甘,能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莲子性平味涩,能健脾胃、养心神;芡实性平味甘淡,能补脾止泻;蜜枣性平味甘,具益气生津、滋润肺胃的作用;猪舌能补益气血、滋补强壮;猪骨补血生髓、强筋壮骨。合而为汤,则清润滋补、宽中下气,可除春寒祛湿困。
清脾 具体来说,恶心欲吐者,喝藿香正气水,吃参苓白术丸。舌苔腻、早上肚子偏大者,说明身体里有水排不出去,往往是脾虚、脾不健运的表现,可吃薏仁山药粥或山药冬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