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发热 反复发热有炎症
病情描述:
男童,8周岁,4月11日、4月23日、4月28日、5月2日、5月12日出现38.5℃以下发热,一般发热半天后自行退烧,发热期间及平时无咳嗽、流涕等表现,精神状态良好,但多次伴有右胫腓骨(小腿)疼痛。 4月30日右侧胫腓骨正侧位片未见明显异常;5月14日发热半天,最高39℃以上,吃美林后退烧。 晚上就诊内科,医生初检:全身皮肤未见皮疹黄染,舌苔白,咽部充血明显,未见疱疹溃疡,扁桃体I。肿大,其他无异常。 5月15日空腹检验:血常规五分类+CRP,呼吸道病原体五联检测,体液免疫,风湿
医生回答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 病历概要

    反复发热

    处置建议

    这个最好做一个病原体检查,抽血做一个二代测序。 要注意一些少见的致病菌感染。 因为血常规,C反应蛋白,还有pct都提示有感染的,有炎症存在。 自身免疫性的风湿类风湿性疾病目前依据不足。 因为你这个除了常见的细菌感染,还要考虑一些少见的或者是真菌感染。 另外要注意周期性发热。这个一般和自体的基因有关系,这个放到最后考虑。 周期性发热综合征是指周期性发烧,很多都有家族史。孩子发热时并没有感染病毒或细菌,在发热间期孩子都很健康。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分很多类,它的分类取决于以下因素:基因的异常,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受影响的身体部位及种族。 比较常见的有:家族性地中海热、PFAPA综合征及高免疫球蛋白D综合征等。 1)家族性地中海热为周期性发热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高发人群为地中海地区人或其后裔。病因为MEFV基因缺陷,遗传特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为基因突变。常见症状为周期性发热,伴腹痛、胸痛、关节痛及肿胀。症状一般持续一到四天,有些孩子在发作期间被诊断为阑尾炎或关节炎。患儿需要长期服用秋水仙碱,若不积极治疗会有“淀粉样变”病。淀粉样变最长受影响的是肾脏,也有肠道、皮肤及心脏受累者。 2)高免疫球蛋白D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就是说父母双方都是MVK基因缺陷的携带者才有可能生出患病的孩子。西方白人常见。表现为:周期性发热,发热持续3-7天,每2-12周发作一次,伴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头疼,腹痛,关节痛,口腔溃疡,呕吐及腹泻等。在婴儿期发病多见。有些孩子的生长也不理想。 化验血显示IgD增高,发作期尿中甲羟戊酸增高,基因检测显示MVK蛋白异常。治疗多为抗炎止痛药物,如:布洛芬等。预后多半良好,有些会发展成关节炎。 3)PFAPA综合征又叫周期性发热、口疮性口炎、咽炎、颈淋巴结炎综合征。一般两到四岁开始有症状,十岁左右自行缓解。虽有遗传因素,但没有发现其特定基因。主要症状为:周期性发热、咽痛、口腔溃疡、颈部淋巴结增大等,有的也有关节痛、腹痛、头痛、呕吐及腹泻等症状。症状一般持续3-7天,每几周发作一次,一般家长都精确地知道那天要开始发作了。该病的诊断完全靠症状、查体及排除其他疾病。治疗也完全是对症,有些孩子在发作时给一剂激素可缩短发病时间,有些发现西咪替丁能预防发作,切除扁桃体也会有助于缓解症状。一般孩子到十岁就自行缓解了。生长不受影响。 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RAPS)是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由TNFRSF1A基因突变所致,通常童年起病,发作持续时间从1-2天到数周,严重者可持续存在,临床特征是周期性发热、关节痛、肌痛、多浆膜炎(腹痛、胸痛、心包炎)、眶周水肿和皮疹。淀粉样变性是TRAPS严重并发症,影响其预后。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及生物制剂如依那西普、托珠单抗及卡那单抗等。总的来说大多数周期性发热并不是那么可怕。 所以总的来说,目前做两个检查,一个是做病原体的基因二代测序,另外一个是做人体基因的全外显子测序。 头孢口服已经5天以上无效了,可以改smz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