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用白蛋白.
白蛋白误用知多少
许多人将医疗上常用的白蛋白制剂当作营养品使用,认为白蛋白营养丰富,可以防病治病,增强体质,一旦觉得自己体质虚弱,精神不振或有其他不适时,便要求医生为自己输注白蛋白.这不仅没有必要,还造成了宝贵的医药资源的浪费.反之,有人认为白蛋白可能传播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即使需要也不敢用,也大可不必.
既然白蛋白有明确的临床应用适应证,把它当成包医百病的万能药或补品就不对了.
夸大白蛋白作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机体免疫力”:白蛋白与免疫球蛋白分属不同种类的蛋白,球蛋白与机体的各种免疫功能息息相关,而白蛋白并不参与机体抗体的形成,增强机体免疫力纯属无稽之谈.并且在大剂量输注时,白蛋白制剂中的若干生理活性物质,如微量内毒素,血管舒缓素等偶有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2.“提供丰富营养”:对于氮代谢正常的人,应用白蛋白补充营养与吃普通高蛋白食品并没有什么差别,反而弊多利少.因为白蛋白不仅缺乏一些人体必须的氨基酸,而且白蛋白输入人体分解后,再利用率相当低,并可能促进自身白蛋白的分解.美国联合保健联盟(UHC)标准也指出“对于需要营养支持的病人来说,白蛋白不能作为蛋白质的补充来源”.
3.“广泛用于各种危重病人的救治”: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白蛋白的使用对危重病人的救治具有明显作用,仅在一些脑梗死的实验研究中提示可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应用白蛋白并不能改善疾病的预后,而现在很多医生或患者家属把白蛋白作为一种万能药用到各种危重病人身上,不但增加了额外的医疗支出,甚至可能加重病情,得不偿失.
此外,所谓“传播肝炎,艾滋病”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目前使用的人血白蛋白是在有稳定剂时经60℃10小时加温灭活病毒,在这种条件下HBV,HCV,HIV等病毒均已丧失传染性;且白蛋白无抗原性,可反复输注,比输注血浆或全血安全很多.
白蛋白作为药品,对之应有恰如其分的态度,夸大和畏惧都是不对的.临床应用中不可疏忽大意,应由医师掌握.对于白蛋白有严重过敏史,高血压患者,急性心脏病患者,正常血容量及高血容量的心力衰竭患者,严重贫血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等,白蛋白都是禁止用或至少是慎用的.千万不要因为盲从而踏进滥用的陷阱里,否则失去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您的健康!
白蛋白究竟有哪些功能?
过去白蛋白又称清蛋白,是一类分子量较小(约4.6万道尔顿),呈球状,并能溶于水的蛋白质.白蛋白是血清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占其总蛋白量的50%以上,是血液总渗透压的主要调节物质,具有维持血液正常渗透压,运输,解毒和抗休克等作用,也是组织修复再生的必要成分.临床上使用白蛋白具有严格的适应证,常见失血创伤和烧伤等引起的休克,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低蛋白血症的防治.它的功能主要有:
1.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具有扩充血容量及抗休克的作用.白蛋白是一种分子胶体,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0%~ 80%是由白蛋白形成,每5克白蛋白在维持机体胶体渗透压方面,约相当于100毫升全血的功能.白蛋白的扩容作用是晶体物质的5倍,比晶体的扩容速度快,需要量小.
适用于急性低血容量患者,如烧伤,创伤等;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腹泻,肝硬化,肝移植,肾病综合征,严重肺水肿,血浆置换等时,患者同时伴有低蛋白血症,白蛋白可作为扩容的首选药物.使用白蛋白扩容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由于它的高渗作用,过量注射时可造成脱水,机体循环负荷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也可加重肾脏衰竭;另外在一些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的患者,白蛋白渗透到组织中,可能加重病情.
2.补充血浆蛋白量,用于各种导致白蛋白减少的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病,肿瘤,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白蛋白减少.有研究显示,血浆白蛋白每下降2.5克/升,死亡危险性增加24%~56%;调整了危险因素和基础疾病以后,这种危险性依然存在.由此有人认为,白蛋白分子对人体有直接保护作用.但这种说法尚缺乏更为有力的证据.
目前,比较明确的是白蛋白在低蛋白血症导致的水肿中的应用,如脑水肿,肺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当白蛋白30 克/升,血浆蛋白52克/升时,可导致水分留,纠正低蛋白血症,输注人血白蛋白能迅速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把组织间隙中的多余水分吸入血管中,再用呋噻米(速尿)利尿,可达到快速消除水肿的目的.然而,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如过快过多输注白蛋白可致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从而加重病情.